何家瑜醫師-述何老師生平(一)
要介紹父親的學問功夫基礎,我想得由他的孩提歲月說起。
父親說他的國學功底,很多都是源於幼時私塾的卜卜齋式教育法紮下的。而在走難到港期間,爺爺也沒擱下父親的課業。父親常贊爺爺很多才多藝,又很重視下一代的學問和品德;在走難途中,往往在沒吃的便得上山打獵的日子,仍堅持有空就教兒子唸三小經典。
在石水渠街定居後,爺爺展現了他的多方面學習和適應創新能力,他靠經營零售家用雜貨和拜神用品的有利雜貨店,來維持一家生計。父親童年時常需幫爺爺補貨,由灣仔徒步往返西環是日常的行程了。
父親和兩位叔叔,都盛讚爺爺非常聰明,什麼營生技藝都是一學就會;他憶述爺爺常會把零售價格定得太低;結果出貨雖不少,賺頭卻非常有限。因為家境不算寬裕。母親說他上學時只有買一個麵包的零錢,如希望買書,便唯有連吃麵包的錢都省下來了。故此他視擁有書籍為無比的心靈盛宴,一旦開始教書獲得薪酬,便再也沒法自搜羅百家典籍的秉性中抽離了。
幾年前代父親訂護理用具時,剛好該公司的陳列室在石水渠街,沿途看了一下,才知道(有利)的舊址,即下半條石水渠街,現時已在重建中消失了。
記得父親說過,爺爺在國內本應是學中醫繼承祖傳醫館的,因逃婚而離家出走,現還有他當年學習婦科時的手抄筆記,和厘等秤等用具傳下來;我記得小時還見過爺爺自行配製金創膏來過過手癮。
後來知悉,原來清遠何族,鍳於漢初與明初的兩次遭皇室誅族追殺的經歷,改姓之餘,傳下了五大祖訓:修文明理、習武自保、學醫防難、行善積德、不入朝為官。
說到改姓,父說我們這一脈本來不是姓何的,而是兵仙韓信被誅族時,逃出的遺孤。當然漢朝之前也有何姓,但南遷至清遠附近定居的何族,是在逃到黃河時,為避追兵而指河改姓的。(
。。。何家瑜醫師 - 老師的養蘭心得
父親以種蘭之法,去比喻作育英才之道,非常精彩。
父親曾憶述他的蘭友中,有一位是香港本土第一本養蘭專著的作者,在書中讚譽父親是他生平所見,最懂養蘭之道的人。
父親說,他的養蘭心得其實很簡單,不過可能當時如他這樣做的人不多,故顯得比較獨特吧。
大家都說養蘭不易,但他覺得蘭其實是很省功夫的懶人花,掌握了一些重點,便可以養殖得很好。
他很重視給予蘭花原生態的環境,比如:選擇空氣清新之地(這是他搬到當年粉嶺田心村的重要因素之一吧)。自來水儲存在缸中一天,讓加入的氟氣散走後,才用來淋花。蘭棚的疏光、水槽和鋪盆,都是為了令蘭的成長環境,盡量接近原生態。
然後,一旦移植好入盆後,重點來了:「不要搞它!」除了每天如洗葉般淋透一次之外,就不要再對它搞這搞那,也不要再諸多搬動,讓它自然成長。
養蘭和育人,同出一理。瞭解並專重(它/他/她)的先天設定,讓它以原來所是的樣子成長,儘量減免後天的汚染,從而活出它自己的無限可能性與生命力。
父親是火麒麟(周身癮),嗜好很多,按理說一份教職的薪酬,是難以支持他搜羅那麼多的歷朝文玩器物的。據我所知,他的很多收藏,就是靠玩珍希蘭種的分株,在同道之間以蘭易物換回來的。那也是一種生命通過流動,而得以多姿多彩地成長的體驗。
《 懺悔 》- 魏月媚 (小學,是華德學校 何湞顯老師的學生;中學,是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師母 郭惠冰老師的學生)
《 懺悔 》
下午二時趕抵病房。病床上的老師,臉繫口罩,呼吸急重,經過胸前往鼻孔輸入氧的塑膠管不住抖動。低頭,輕聲呼喚老師。老師半撐眼瞼,喉嚨發出輕聲回應。知老師清醒。
急忙向老師道歉。老師,對不起!從未想過傷害你。是我懷私心,未體恤你身心苦楚,怕你走,千方百計挽留。曾在你枕邊放上手機,播送新亞書院校歌《明志》:
「...…手空空無一物,路遥遥無止境……」
「……艱苦我奮進,困乏我多情……」
「……珍重、珍重……」
「...…手空空無一物,路遥遥無止境……」
「……艱苦我奮進,困乏我多情……」
「……珍重、珍重……」
擬借錢穆先靈的話音,喚醒你失落的心。
日前你說:「只想見一人。」我衝口出言相阻:「師母走了半年,也許已投胎轉世,能見着嗎?」
過去半年,腦海中盛載着師母臨別的叮嚀,要我開解你。老師,因為師母的叮嚀,也因為我的私心,想留住你,想斷你的死念。話衝口而出,沒掂量過重量,更沒考慮過此話有多鋒尖。
老師,你想見師母,師母也惦記着你,你們在不同空間,相互牽掛。塵世中,最放不下的,既都全放下了,找師母去!不再攔你。也許師母在往生途中流連、刻意放緩步履,在盼你、等你。你的牽掛已不在人間,在天邊。那麼,去吧!尊重你的决定,別讓師母久等,願你如願!找到師母,請讓我知道,給我報個夢。
老師,你的下巴忽爾輕輕地朝下,頭像點了下,同時喉嚨發出輕輕的一聲嗯,是答允的明確訊號。知你聽到我說話。感謝老師,沒生我的氣。
一手輕放老師頭頂,另一手輕置老師胸前,
。。。魏月媚師姐提供,華德學校1966年6A班的五十周年紀念特刊
老師的話
《 無我相知五十年 》
五十年前,6A 班成立了班會,同學們朝氣勃勃,興高采烈地要我替他們的班會起一個口號,作為班訓。當時我覺得我班最大的特別是不分彼此,互助互愛,因此就毫不猶豫地寫下了「無我」二字作為口號,而實踐的途徑則為「忠」、「恕」二字;加上班會成立的日子剛巧是10月10日,於是就將班會定名為「朝社」。
我為什麼以「無我」二字作為班訓呢?因為只有無我才能放下一己之私,達到人與人之間博愛的仁道。至於以忠恕作為達到仁道的途徑,其原因就是因為「忠」字從「中」從「心」,換句話說就是盡心竭力,做好自己該做的事,這是處事的原則;而「恕」字從「如」從「心」,換句話說就是待人如己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這是待人的原則。能以忠恕仁道待人,襟懷灑落,自如光風霽月,無往而不樂,這樣伸展在我們前面的,自然就是一條人我共通的康莊大道了。
今日的華德,已是樂富區的名校,但回想半個世紀以前,華德卻只是老虎岩一所新落成的小學,成績較好的學生多已入讀附近的名校,要再招收成績理想的學生無異是披沙揀金,真是談何容易,因為當時的環境,是學生必須通過小學會考,才有入讀理想中學的機會,老師們只好盡量增加授課時間,利用下午進行補課。
1960年代的華德學校,同學多來自老虎岩、橫頭磡、東頭村等徙置區及九龍城寨、何家園等貧困地區。居住環境與現代的學生相較真不啻是天壤之別。當時的一家數口,只能擠迫在一個狹小窘迫的環境中,不論温習或做功課都只能在木板或果箱上完成;甚至連牀鋪都給家長用作賴以為生的工地,
。。。何老師湞顯點滴 - 岑懋基
老師謙謙君子,學富五車。舉凡儒家典籍,詩詞歌賦,書畫藝術,華夏文物,無不精通。猶 憶七十年代某日,校長賴斐爾修士,手持文物就教於老師。翌日,老師書面回答,洋洋灑灑,二干多言(漢字)。校長接書時ー臉笑容,連説三聲敬謝。我想,校長心中固然贊賞老師博學多才,喇沙喜得良將。另方面,亦難免一問:誰能為我翻譯?
老師教學宗旨,乃是徳育智育兼備。重身教,言行一致。以愛護學生,備受一衆莘莘學子敬重。從青年時期任教華德學校,到晚年瑪嘉烈女子書院,歷數十年,從無間斷。華德學校時期,老師教育生涯點滴,另見憶述。於此謹補綴數言。老師卧病期間,華德學生接送老師每週由錦繡花園寓所,到尖沙咀治病,歷時兩載,以報師恩。今日世道,尚能如此,若非老師當年感動諸生肺腑,豈能致之。喇沙書院二十多年,無庸贅言。此後數年,可堪略說。
瑪嘉烈女子書院係私立中學,可能辦學者是有心之人,立意為貧下階層子女服務。因此家長多来自街邊小販,點心師傳,大厦保安等等草根ー輩。學生家貧輟學,比比皆是,因而年紀偏大,學習倍加用心。以老師來自名校,身兼中文科主任,又時値九十年代初中產階級移民潮,苟老師但求一職,俯拾即是。何以偏偏選中瑪嘉烈?老師謙厚,對我輩同事,並無說明。我推測老師一生志决教育,為貧寒奉献,贊同該校宗旨。
與老師言談間,每當涉及教學工作,老師必誇讚學生學習態度,用心努力。憐惜之情,溢於言表。老師以更多付出為回應。師母目睹每週多日,老師夜静批改學生作業,輙通宵達旦。師母欽佩夫婿敬業楽業之餘,亦憂心忡忡,唯恐有損身體。
時至老師因病情惡化,不再接見訪客,該校舊生,於重大節日,必聯羣结隊,携備傳統禮品,拜訪老師。。。。
悼念何湞顯老師 - 董啟章
悼念何湞顯老師
我是到預科才有機會受教於何湞顯老師的,印象中老師溫文儒雅,帶點害羞,但一談文學便眉飛色舞。我課外和老師交接不多,畢業後也沒有聯絡,但對老師的教益卻是無時或忘。
對我來說,老師不只是一位老師,也是一位文人。他不只傳授知識,也親身示範了,何謂一個讀書人。他不只學識淵博、文質彬彬,還把讀書和生命融會貫通。古人說,見其文知其人,何老師則是見其人知其文。就算老師並沒有致力寫作,他的人品和文品,已經是文學精魂的體現。
受到老師的啟發和感染,我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,縱使方向與老師不盡相同,每每回頭,都可以在起點處見到老師的身影。就算是現在,老師已脫離凡俗,仙遊而去,我依然清晰看到,他那始終如一的文人形象。
記得老師曾用典雅的書法,在黑板上抄過這一句:「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少時以為只是情話,現在懂得,生命中有重要意義的人,從來都不曾遠去。
願老師縱浪大化,逍遙自在,爾心永遠與我們同在。
董啟章(1986年喇沙預科畢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