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家瑜醫師-述何老師生平(一)
要介紹父親的學問功夫基礎,我想得由他的孩提歲月說起。
父親說他的國學功底,很多都是源於幼時私塾的卜卜齋式教育法紮下的。而在走難到港期間,爺爺也沒擱下父親的課業。父親常贊爺爺很多才多藝,又很重視下一代的學問和品德;在走難途中,往往在沒吃的便得上山打獵的日子,仍堅持有空就教兒子唸三小經典。
在石水渠街定居後,爺爺展現了他的多方面學習和適應創新能力,他靠經營零售家用雜貨和拜神用品的有利雜貨店,來維持一家生計。父親童年時常需幫爺爺補貨,由灣仔徒步往返西環是日常的行程了。
父親和兩位叔叔,都盛讚爺爺非常聰明,什麼營生技藝都是一學就會;他憶述爺爺常會把零售價格定得太低;結果出貨雖不少,賺頭卻非常有限。因為家境不算寬裕。母親說他上學時只有買一個麵包的零錢,如希望買書,便唯有連吃麵包的錢都省下來了。故此他視擁有書籍為無比的心靈盛宴,一旦開始教書獲得薪酬,便再也沒法自搜羅百家典籍的秉性中抽離了。
幾年前代父親訂護理用具時,剛好該公司的陳列室在石水渠街,沿途看了一下,才知道(有利)的舊址,即下半條石水渠街,現時已在重建中消失了。
記得父親說過,爺爺在國內本應是學中醫繼承祖傳醫館的,因逃婚而離家出走,現還有他當年學習婦科時的手抄筆記,和厘等秤等用具傳下來;我記得小時還見過爺爺自行配製金創膏來過過手癮。
後來知悉,原來清遠何族,鍳於漢初與明初的兩次遭皇室誅族追殺的經歷,改姓之餘,傳下了五大祖訓:修文明理、習武自保、學醫防難、行善積德、不入朝為官。
說到改姓,父說我們這一脈本來不是姓何的,而是兵仙韓信被誅族時,逃出的遺孤。當然漢朝之前也有何姓,但南遷至清遠附近定居的何族,是在逃到黃河時,為避追兵而指河改姓的。(我聽過祖居地流傳的另一版本,說是蕭何以子易孤,令韓族得留一血脈,後人用其名為姓,以銘其德)
時至明朝,朱元璋又為在南方統兵的何族,帶來了另一次無辜的誅連,當時連當朝太子出面求皇帝收手也不果,才引致這支何族越逃越遠。何(韓)族因歷代盡忠卻兩次遭受莫須有式的訟陷誅族,對當權皇室心寒之餘,立下了這五大祖訓。
父說族中的祖訓,本意是人生在世,不可不讀書明理,可是官途險惡,一旦入朝為官,命就不是自己的了,還會禍及全族,故囑族人只讀書而不考功名。至於習武學醫行善,是為了萬一有災禍臨身之際,得以自救。
在父親的藏書中,除了傳統的文史書籍,也可見到海量級的武術修練、中西醫藥和佛道家典藉,想來與祖上的潛移默化大有關連。
爺爺祖居之地文風頗盛,據說祖居的隔鄰,曾出過清朝的的末代榜眼朱汝珍先生,他也是太爺爺讀私塾時的同窗。父說他本是光緒批了高中狀元的,不合姓朱,名中又有個珍字,招慈禧之忌,老佛爺乃大筆一揮,把原呈上的狀元改成榜眼。父曾以朱榜眼贈予我家太爺的對聯書法,來說明所謂狀元公體,是有意把字練成沒棱沒角不顯家派,以免因書體不迎合主考的喜惡而落榜。
父親說,這樣的族人,滿腹經綸周身刀,卻又不去考科舉,在當時很自然便成了衙門師爺的首選,故清遠何族在清朝是以盛產師爺稱著的。族中先輩也往往能兼持(公門之中好修行)的存心,不貪賄款,為鄉親息爭訟解冤結,有很好的風評。
父打趣說:在那時代,修文習武通百藝,卻又不為官盛氣淩人的士子,在美女眼中是很有氣質感的,故當地有句順口溜:「XX何,有仔唔驚冇老婆」云云。(XX是地名,容有空翻查攝錄後再補上。父親翻書述說,我攝錄提問的視頻和圖檔,儲在硬碟中約達六七百G,整理需時哦。)
父親入讀新亞前後,有不少的精彩逸事;因涉及的近代時地人物較多,弄錯了不大好,故此打算找回攝錄下的片段重看後,再寫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