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秉華(1976屆)
師生
奮進與多情       -記何師湞顯先生                   高秉華(1976屆) 認識老師,始於中二,我參加了校內文藝社主辦,由老師任教的書法班.中三時協助老師處理書法班的事務.中四,我在學生會出版部負責校報中文版的編務.中六,同時擔任了出版部與文藝社的主席,後來又出任當年校刊中文版的編輯.這幾年是我與老師接觸最緊密的時候,因為他都是我這些職位上的顧問老師. 在課堂上,我中五、中六及中七的中文課都由老師任教.另外,中五時,由於我自修中史科,所以常常跑到其他班,旁聽老師的中史課.因此,無論課內課外,我都深受老師的看顧與啟發. 老師是我的書法啟蒙老師.在知識與實踐兩方面都為我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.一般老師都不會要求初學者懸腕書寫,但老師堅持要我們懸腕,腕平掌豎拳空,筆走中鋒.這些要求,彷如打功夫的紮馬扛鼎,能堅持,根基就扎實. 我們從顏體入手,老師看過我們的功課後,說我的字體瘦硬,是楚派.另一位同學的字如其人,豐腴飽滿,是魯派.數十年後,我再隨其他老師學書法,總被 要求寫得豐厚一點,用筆不要太尖利.老師第一天就看到我性格戇直,處事不夠圓滑,在書法上已經顯現出來. 懸腕執筆,筆走中鋒的要求,我一直堅持.後來在蔣勳的書中知道,蘇軾字無大小,都是枕腕書寫,所以時走偏鋒.我自知無法如老師般,走黃庭堅的舒展伸張,跌宕瀟灑一路,倒有點喜歡蘇軾的穩厚沉鬱.慢慢地,也就開始枕腕書寫.不過,偶然需要懸腕的時候,我一邊寫,一邊心裡總說:老師,我還能懸腕啊! 在書法班兩年,中四時由於功課與其他課外活動增加,便停止了書法學習.但老師沒有忘記我曾跟他學過書法.中六時,我負責校刊中文版的編輯工作.在校刊出版後,負責校刊出版的米高修士,帶領一眾工作人員與顧問老師,一起到沙田一家中式餐館午膳.大家飽餐過後,離開餐館時,老師把我拉過一旁,指著牆上一幅書法說:〝這是本港有名的章草書家作品!〞可惜我未及細看,大夥已步出大門,我匆匆一瞥,便要隨隊離開.未幾,沙田墟發展成新市鎮.當日的餐館,我連名字都沒有留意,那幅書法的去向,也無從知曉. 除了書法班,文藝社也會在午膳時,請老師講解有關中國歷代文物的知識.老師曾用幻燈片介紹玉器、陶瓷與銅器的發展與特色,選取的例子都是有代表性的器物.三數個午膳時間,就讓我們掌握了各種文物的發、造型、特點、甚至命名原則.就是這些幻燈片與老師精到的講解,為我打開了中國藝術的大門.日後在大學,我便選了藝術為副修科目.第一年上課,發覺很多基本的中國藝術及文物知識,我在初中時已聽老師講過,在大學高廣的教室裡,我只是溫故知新而已. 七八十年代,喇沙學生給人的印象,往往是〝波牛與跑手齊飛,飛仔與狀元一色〞.我一直覺得我們跟另一家男校的學生,長期在運動場上,由競賽而演變成宿敵,由競技而演變成對立,越來越不健康.於是,中四時,借助校報中文版編輯的身分,在校報上刊登了一篇以校際田徑賽為題的文章,從一個初中生的角度反映我們兩家男校在田徑場上的惡性競爭,蓋過了應有的競技意義.文章刊出後不久,老師跟我說,那篇文章惹來一些老師的微言,不過都被他開解了,並跟他們解說了體育精神等問題.老師身為校報的顧問老師,因為我的文章而要處理同事間人事上的問題.如果他不說,我根本不知道發生過這樣的事.他告訴我,可能是怕這些老師會繼續向我嘮叨,所以先跟我說出,好讓我有心理準備. 老師平時說話不多,卻往往在重要時刻,語重深長的提點你.另一次是我中六的時候,擔任了文藝社的主席.幾位顧問老師中,有一位一直被同學謠傳他的情緒不穩.有一次,校內再流傳他在課堂上跟同學有言語衝突.不久後,老師特意向我暗示這位老師的精神狀態,並說:〝有些話,我本不該說,但不得不提你一下,有時候,顧問老師的意見也不一定要照單全收.〞大抵他恐防這位老師,會在學會內向我提一些不恰當的意見,怕我礙於他老師的身分,不得不從,所以甘冒透露老師私隱的罪名而向我提點.當時深感老師對我的信任,知道我不會向他人透露.更感到老師的關懷備至,在問題可能發生前,及早預防.他就是這樣,一直在你背後默默看顧,關鍵時候,照亮你的前路,好讓你穩步前進. 老師為人,溫潤如玉,平淡如水,而水能滋養萬物.他不是熱情如火的人,但總不會拒人千里.他要你做事,都像平日閒談,教你不自覺地,就把事情做了. 中六時,學校接受了地產商的建議,把校舍地皮出售,然後由地產商為學校在原來足球場上興建新校舍,原來校舍的地皮就建成住宅出售.有一天,老師叫我草擬一份書籍的清單.他說發展商答應為日後的學校圖書館添置新書,所以叫我盡情列出希望見到的藏書,相信發展商多半會照單全收.我於是埋頭苦幹,把自己看過的,知道的,喜歡的,不喜歡的,統統列出.由於當時我深受台灣的鄉土文學影響,對本土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討論尤為關注,所以羅列了不少這方面的著作,包括黃春明、王文興、陳映真、瘂弦、洛夫、羅維明等一大堆我們圖書館欠奉的書,還有大部頭的《中國新文學大系》正編及續編.甚至魯迅、聞一多等五四作家的全集、選集都收入.厚厚的一份書單,心想,地產商總不成都購置吧!不料,日後新校舍落成啟用,我因事回校見老師,他特地帶我到圖書館,指著書架上的書,叫我看看,都是我當年書單上的書.我由衷的感激老師重視我的推薦,把書單全數交給發展商,當然也感謝他們的慷慨. 除了課外書,老師連中文科的課本用書也讓我參與提意見.有一次,他把一大堆新出版的教科書交給我,說中文科正在挑選來年的初中教科書,叫我也挑一套我認為合適的.最後我選了一套,老師見了,面帶笑容的說:〝真是英雄所見!〞‧ 日後,我也從事教育工作.為學生選教科書和課外書都不忘要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,不能只為教學便利而忽略了學生的需要.不過,在我的教學生涯中,最遺憾的,是我欠缺老師的溫潤與謙和. 那時候的學生流行用一種單肩帆布袋做書包,我為求與別不同,便請母親縫製了一個,然後把老師為校報《喇沙學生》題寫的報頭,擷取了〝喇沙〞兩個字,然後用放大尺把字體放大,再勾勒到布袋上,最後把字體用黑筆填滿,效果如用毛筆寫的一樣,成為全校獨一無二的布袋書包.老師看見後,驚訝的問我是怎樣把這兩個字放到布袋上的.我告訴他,他說:〝日本人是用幻燈機把碑帖的字放大的.〞我見他並不反對我的做法,更加肆無忌憚的背著這個布袋,繼續穿街過巷,招搖過市. 課堂上,老師的講課樸實無華,卻字字珠璣.有時候夾雜一些課本外知識,更是饒有趣味.他講〝秣陵秋〞,會提到《隨園食譜》教人如何炒飯.講《詩經.七月》,可以提到粵劇紅伶陳好逑的〝好〞字,應該唸好壞的好,因為他源自《詩經》〝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〞,〝好逑〞就是好配偶.若唸成愛好的好,君子就變成喜歡追求異性的好色之徒.又會提及早期紅線女的唱腔,盡得馬師曾真傳.於是,日後我聽〝昭君出塞〞,便加倍用心,細聽早期紅腔與馬腔的關係. 有次,在高中的師兄處看到老師印發的中文課筆記,有一篇講離別的駢文,聽他們說是老師寫的,除讓他們認識這種文體,也為他們的作文提供詞彙.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這種文體,立刻被那些華麗的詞藻與聲韻吸引,央求師兄借我抄錄並熟讀.日後讀瘐信的〝哀江南賦〞,簡直愛不釋手.到大學畢業時,我寫了一篇畢業感言,以大字報的形式在圖書館門外張貼,供人閱覽,末段即以駢文寫成.不料,在一個畢業聚會上,有老師對我說:〝看到你寫的感言,想不到中文系仍有學生在寫駢文!〞‧我當時心想:有中學老師教,自然就有大學學生寫.而且,我覺得老師的外型、言行以至他的書法,加起來就是一篇駢文! 中六的中文課,是我整個中學階段最愛上的課節.除了老師的講課令人如沐春風之外,有時候,老師要在黑板上抄寫較長篇的資料,坐在我前面的同學偶然會突然轉身,用一把塑膠長間尺向我劈頭施襲,我當然執起間尺抵擋還擊.老師會忽然轉身,我們就都立刻正襟危坐,繼續抄寫.老師通常會若無其事地低頭不語,卻面露微笑.就這樣,許多個炎熱懨睡的下午,師生十人,就在這種心照不宣,卻又自得其樂的氣氛中渡過. 老師是新亞書院農圃道時期的學生,曾聽過老師提及畢業後,由於學位不被政府承認的種種情況,及後中文大學成立,書院如何照顧他們一輩早年的畢業生.新亞前賢篳路藍褸,艱險奮進,創建書院的精神,從老師的經歷,我可想見.新亞傳承文化的使命,新亞人困乏而多情的胸懷,透過老師,我體會到.我前後考了三次中大入學試,期望能如老師一樣,可以親炙先賢教澤.可惜,最後是聯合書院的英文系取錄了我!既然未能忝列新亞門牆,唯有投向朱子求格物,誠意正心明明德,無法再追隨老師的腳步,只能膛乎其後,望洋輕嘆,是為憾. 山牽別恨,水帶離聲,願九龍城的巍峨獅山與元朗的錦繡曲水,能護送老師早登極樂.但我印象最深的,仍是蓬瀛僊館前的蘭竹居.蘭馨竹挺,正是老師為人的寫照.老師的教誨,未敢稍忘.老師長流的教澤,一直為我提供養分.蕪詞堆紙,謹以送行,是為悼:      平淡謙和仁者情,桃李無言蹊自成.      縱別雲山歸道山,春風依舊拂門庭.         甲辰孔聖誕 學生高秉華(1976屆)敬輓